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春運前五天,全國鐵路、道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3.58億人次。未來隨著春節臨近,發送旅客數還會呈逐日遞增趨勢。為增加運力,廣鐵集團開行多趟愛心專列,對在廣東務工的貧困青年、貧困學生實行免費贈票。(央廣網北京1月18日消息)

春運,被譽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類大遷徙。“春運”最早出現于1980年的《人民日報》。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鄉外出務工、求學。諸多人群集中在春節期間返鄉,形成了堪稱“全球罕見的人口流動”的春節旅客運輸。30多年來,春運大軍從1億人次增長到2015年的37億人次,相當于讓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總人口搬一次家。

心之所屬,家的方向,自古以來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家庭永遠是擺在第一位的,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是一年的開始,更是闔家團圓的時刻,無論離家有多遠,中國人都要盡量趕在除夕到來前與家人團聚,共度佳節。

不管是戴叔倫的“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還是薛道衡的“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亦或是王寶強的“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古往今來的文人、藝人都在抒發游子對家鄉的依戀,闡述“歸家”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世界影響力不斷擴大,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是數以億計勞動力的離鄉背井辛勤付出。隨著我國十三五的到來,釋放經濟發展“雙引擎”,幫助草根階層和學生實現夢想和自身價值,精準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個新的目標,無不在闡述新一屆政府以人民為中心的施政綱領。作為交通運輸中的骨干力量,鐵路的發展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而鐵路發展的成果也始終在回饋給社會,不管是十幾年未漲價的普速列車車票還是不斷完善的高速鐵路網建設,都是鐵路作為一個社會企業在持之以恒不斷優化的“暖心工程”,隨著四縱四橫鐵路網的成形,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建設的展開,曾經“一票難求”的春運“特色”現象越來越少,不管是通過高鐵還是選擇普速,不管有錢還是沒錢,通往回家的路就是春天。(劉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