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平
圖為勝利7型757號和勝利7型751號蒸汽機車。國志強 攝
兩臺曾在東北大地上隆隆奔馳的龐然大物,如今靜靜地停放在沈陽鐵路陳列館里,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風光,這就是被日本人稱為 “帝國榮光”、現全球僅存兩臺的勝利7型蒸汽機車。
這兩臺安裝了流線型整流罩、可以降低列車風阻的蒸汽機車,分別是天藍色的勝利7型751號蒸汽機車和藍綠色的勝利7型757號蒸汽機車,它們不僅外形設計和構造特殊,其使命和身世也非常特殊。
技術資料上顯示,這類機車原稱太平洋7型,一共制造了12臺,其中970號至972號為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 (簡稱 “滿鐵”)大連鐵道工場制造,973號至981號為川崎重工株式會社車輛廠制造,這些機車1934年開始在南滿鐵路上運用。1954年,沈陽鐵路局更改了車型和編號,將原來的太平洋7型970號和976號改為了勝利7型751號和757號。它們的區別在于煙室上部安裝的送水過熱器兩端流線加水蓋口, “滿鐵”大連鐵道工場制造的突出于機車表面,而川崎重工株式會社車輛廠制造的完全包在機車內部。1974年前后,由于機車鍋爐達到40年使用年限,12臺機車相繼報廢。
據相關史料記載,沈陽鐵路陳列館里的這兩臺機車由日本機車設計師吉野信太郎和弟子島秀雄設計,機車全長25.675米,總高4.648米,動輪直徑2米,軸式排列為2-3-1,是 “滿鐵”的高速客運機車。它們曾在 “滿鐵”連京線上牽引 “亞細亞號”特急快車,最高測試時速為130公里,平均時速為85公里,而當時日本的特快列車時速為70公里。
當年,日本制造此類機車,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目的性。日俄戰爭后,日本從俄國人手中攫取了寬城子(今長春)至旅順口鐵路及一切支線的權益。1906年11月26日,日本在東京設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負責管理中國東北的南滿鐵路和其他鐵道系統。1907年3月,其總部遷往中國大連。從字面上看,這是一家股份制的鐵路公司,實際上是日本設在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機構,從各方面對中國東北進行入侵和經濟掠奪。正如“滿鐵”第一任總裁后藤新平在其 《滿洲經營策梗概》一書中所寫的: “表面上經營鐵路,暗地里百般設施……”
九一八事變后, “滿鐵”與關東軍攜手合作,迅速占領了中國東北全境,并以偽滿洲國的名義控制了東北全部鐵路網。關東軍司令部從沈陽遷到長春,而“滿鐵”總部仍在大連,許多政客、達官顯貴和為關東軍提供情報的 “滿鐵”調查人員需要經常往返于大連和長春之間。為了能從大連盡快趕到長春參加各種會議或活動, “滿鐵”決定制造一種高速機車,能在8個半小時內跑完大連至長春間的701.4公里。此類機車研制出來后,1934年3月1日開始牽引 “亞細亞號”特急快車。
另據 《高鐵風云》一文記述,此類機車還是日本高鐵試驗機車。1932年, “滿鐵”首席理事、代理社長島安次郎提出利用南滿鐵路1435毫米準軌優勢發展高鐵的設想。因當時日本鐵路軌距為1067毫米,限制了列車運行速度,鐵道院總裁后藤新平和島安次郎等準軌派人物想以南滿鐵路為示范,推動日本國內鐵路的軌距變革。從1933年起,由 “滿鐵”大連鐵道工場與日本川崎重工株式會社車輛廠合作,研制出此類機車。
1937年,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后,其國內和被他們侵略的朝鮮、中國客貨運量急增。日本東海道至山陽線 (東京至大阪至下關)的運能日漸緊張。為了從根本上提高這條鐵路的運能,1939年11月,日本“鐵道干線調查委員會”提出建設一條新的準軌干線鐵路,簡稱 “新干線計劃”。當時,日本報紙將該計劃炫耀為 “彈丸列車”計劃,寓意列車跑起來像射出的子彈那樣快。
這個計劃準備在東京和下關間修建一條長984公里的準軌復線高鐵,再開通渡海列車班輪或修建一條200公里的海底隧道,實現日本與朝鮮半島間的直達運輸。線路延伸至中國奉天 (今沈陽),直達新京 (今長春),再經奉天至山海關,抵達天津和北京。這個構想一旦實現,日本只需兩天就可將軍隊從本土運到北京,便于日軍加強對占領區的控制。為實施 “彈丸列車”計劃,以太平洋7型機車為藍本,他們研制出了8個動輪 (直徑2.3米)、每分鐘轉速400轉、外觀為流線型、最高時速150公里的HD53型蒸汽機車。
1940年3月,該計劃在日本第75次帝國會議上通過,1941年正式開工建設,打算在1954年建成通車。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多線作戰的日本國力難以負荷,該計劃擱淺。
由此可見,這兩臺勝利7型蒸汽機車,既是日本高鐵的第一代試驗機車,也是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的罪證。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本站觀點。所轉載內容之原創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