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金輝
1957年的美國電影 《十二怒漢》,至今仍然在深刻地影響著更多的人。此后的近60年,異曲同工的翻拍連綿不絕,從1997年的美國版到2007年的俄羅斯版,以及2015年的中國版 《十二公民》,此外還有法國和德國等多個翻拍版本。這些影片基本都沿用了相同的片名,顯然,后來的導演是以此向高山仰止的前輩表達深深的敬意。
翻拍的影片和原始的影片相比,除了背景和角色名稱不同外,故事結構、梗概、情節、高潮和結局都大同小異,核心理念如出一轍。無論評論家們怎么說,時間橫跨大半個世紀,這部老片仍然一直被模仿,但從未被超越,意味著什么?
劇情其實很簡單,演員不過十幾人,場地不過一間房子,主要場景不過一張桌子,情節不過是一場辯論,主線不過是12名陪審員討論一個案件。他們的最終裁定將被提交法庭,作為重要的宣判依據。這是一個殺人案,一名孩子涉嫌殺死了他的父親,如果罪名成立,他極有可能面臨極刑。
按照美國的陪審員制度,12名陪審員來自不同的地區、階層和種族,他們此前相互不認識,一切都是以法律的名義來做出自己的判斷。每個人都有發言的資格,而最終法庭需要一個一致認同的結果。
乍看上去,案子太清晰了。青春叛逆的孩子與父親有隔閡,父親長期家暴孩子;樓下的老人證明聽到了廝打和摔倒的聲音;路過的公交電車乘客證明她看到了孩子向父親行兇的場景;小賣部的老板證明孩子在他那里買了一把獨特的刀具。答案似乎昭然若揭,樂觀的個別陪審員認為完全可以蓋棺定論了,還不耽誤自己去看球賽。
如果就這樣結局,電影不會有延綿至今的高度。峰回路轉,往往在不經意間。
理智和思考總是在冷靜后慢慢恢復生長。盡管只是一次性的工作,但是陪審員清楚每個人都頭頂法律的尊嚴。隨著八號陪審員的分析和雄辯,群體中的意見開始悄然分流,沖突也更加劇烈了。
大家拋開頭腦中的諸多氤氳,開始獨立思考,逐漸厘清許多難以自圓其說的細節。如同森林中一些旁逸斜出的樹枝,仔細察看,總會發現許多葉底藏花的故事。于是,他們小心收納起感性的情緒,把一切沖動和偏見全部安置于理性的法律框架中。他們知道,人性和直覺永遠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
他們所代表的每個群體都暢所欲言地表達了自己觀點,最終每個群體都拋棄了傲慢與偏見,共同站在了更加客觀的立場上。他們或許會誤判,那個孩子有可能真的有罪,但是他們寧愿這樣,也不會把一個可能無罪的孩子裁定為有罪。對人性和生命的尊重,才是法律存在的現實意義。12人的思考和辯論,成就了自己的人格高度,更成就了影片的經典價值。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本站觀點。所轉載內容之原創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