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把女兒接到工地上同住,一家三口團聚了。

小家伙很習慣工地的生活。平時她自己畫畫、練字、打游戲,按時作息,開飯了跟著我到食堂打飯吃飯。即使有時我有事出門,也可以放心讓她在家呆著,她邊吃零食,邊看電視,把自己照顧得挺好的。

屈指算來,八歲的她已呆過七個工地,人生經歷也算夠豐富的了。曾經覺得很愧疚于她,后來明白,不過是生活方式的不同。我們的企業就是這樣,我們的工作性質就是如此。在我們的身邊,這樣的情況不是還在繼續存在和不斷增加嗎?如果說別人的親情像小溪一樣細水長流,朝夕相伴,那我們的親情就像啤酒,奶粉,或者罐頭,在一個個分別的日子,我們將對彼此的思念點點滴滴封存起來,壓縮,珍藏,到了相聚的日子再打開,釋放,沖調,開懷暢飲。

從撕心裂肺到波瀾不驚,日子不經意地流淌著。誰知道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又有什么刺中我的心。一天和女兒說起端午節的事,她說老師還給她發了一袋粽子呢。我說:“這么好啊,同學們都有吧?”“不是的,只給留守兒童發。”“什么是留守兒童呀?”我故意問她。“就是爸爸媽媽不在家,由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帶的孩子。 比方說我,就是一個標準的留守兒童。”女兒清清楚楚地回答。“你們班有幾個留守兒童呀?”“5個。”

一時間我的心里五味雜陳。“留守兒童”這個字眼,我一直以為指的是農村打工者的孩子,現在才知道,我的孩子也在其中。雖說這是長久以來的事實,但今天經女兒之口說出來還是讓我覺得倍感心酸。我很感謝女兒的學校和老師,感謝他們讓我的女兒得到一份特別的關愛。同時也深深地意識到,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母親。前段時間連日大雨,恰逢女兒期末考試期間,我不敢想像她是怎樣每天冒著滂沱大雨擠公交上學的,尤其是她們學校附近一直在修路,交通一片混亂……婆婆打電話說:“放心吧,這幾天我每天把她送到學校門口,放學時再去接她。今天接她時她的衣服全濕了,說是和同學玩水了,穿著濕衣服上了一上午的課,我回來趕緊給她換了……”雖說有婆婆盡心照顧,可婆婆的年齡也大了,腿腳也不便,這老的老,小的小,哪一個不讓人揪心呢?

幸運的是我這個不稱職的母親有一個堅強樂觀的女兒。這是一個報喜不報憂的孩子,總能用驚喜的眼光看待每天發生的事——“媽媽,我考試得了一百分”、“媽媽,老師今天表揚我了”、“媽媽,食堂的米飯真好吃”,諸如此類。我問她:“那天奶奶說你衣服全濕了是怎么回事?”“下雨了,我和同學在操場上玩青蛙跳的游戲,玩得可開心啦。”她一臉興奮的表情。

“告訴你個好消息媽媽,我們班這幾個留守兒童的成績都還挺不錯的呢,尤其是我。怎么樣,幸運吧?”我說:“媽媽沒帶你,不是個好媽媽。”她說:“雖然我是留守兒童,但我感覺自己還挺幸福的。要是你能回家帶我吧,給我輔導輔導功課,給我做做牛排,那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孩了。”我說:“媽媽一定得帶你,再不帶你就長大了。”她說:“拉勾?”我說:“拉勾。”

(王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