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累黍之內刻乾坤
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核雕《十二生肖》、一串串形態各異的核雕《十八羅漢》……這些精美絕倫的核雕作品都出自一名鐵路職工之手,他就是鄭州工務機械段大修七車間線路工李楊。
7月5日,筆者來到了李楊工作的地方拜訪他。在同事眼中,李楊不僅是崗位技能水平過硬、多次拿過技術比武獎項的“能人”,而且是一名可以把毫不起眼的橄欖核雕刻成精美工藝品的“奇人”。
追根溯源愛核雕
初見李楊時,他正在施工現場忙碌著。身材魁梧的他動作輕盈,一招一式都顯得游刃有余。乍一看,你很難將這個人與核雕聯系起來。
“這是什么材質?”李楊手腕上戴著的串珠,引起了筆者的好奇。那串手串的每一粒“珠子”都經過一番精雕細琢,讓人眼前一亮。“這個嘛,是用橄欖核雕刻的十八羅漢。”李楊回答得輕描淡寫,但從他的話語中依然能捕捉到一種熱愛與興奮。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李楊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洛陽人,在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里自幼耳濡目染,對國畫、雕刻等藝術有著廣泛而濃厚的興趣。“我對核雕的了解,始于中學課本中的《核舟記》。初讀此文時我就完全沉浸在作者勾勒的場景里,仿佛隔著歷史的封塵就能觸摸到古代匠人精湛絕倫的技藝。”李楊說。
沒想到眼前這位皮膚黝黑的漢子竟然能熟背古文,還能道出這番見解,筆者驚訝之余頓生幾分敬佩。“因為常年在外施工,吃住都在宿營車上,閑暇時搞搞微雕也算是放松了。”李楊說著,拿出手機展示他相冊里的作品。歷史名人、生肖動物……無數個鮮活傳神的形象在小不足寸的橄欖核上盡顯神韻。
“核雕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到了明代,曾風靡朝野,不僅皇帝喜歡,連民間也極風行,并成為文人雅士顯示身份地位的物件。特別是在清代,幾乎達到‘是文人必手持折扇,有折扇必有核雕墜’的地步。”李楊如是說,“我的目的很單純,只想在浮躁的生活中汲取一份恬靜,換作現在的一句流行語就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潛心藝術練苦功
一盞臺燈、一盒刻刀、一個放大鏡、一枚橄欖核,樸素至極的工作臺上,李楊通過刻、撥、挑、鉆、削等多種技法讓橄欖核在指間靈巧游走,幾盞茶的工夫,一個基礎的人臉輪廓就被勾勒了出來……橄欖核又小又硬,對手臂、手腕、手指的力氣和靈敏性有很高要求,長時間的藝術創作,讓李楊雙手磨出了厚厚的繭子。
李楊告訴筆者,從小他就喜歡刻刻畫畫。由于工作流動性大、集中性強、業余時間多,他因此可以潛心修煉核雕技藝。李楊坦言,在核雕圈子里他入門較晚,又沒有師父指導,好在自己有繪畫和篆刻基礎!他定期向雕刻大師、前輩學習,與同行交流切磋,并欣賞各位老師和同行的作品,逐一指出作品的優劣點,尋找自己作品的不足和差距。
李楊一談起核雕就滔滔不絕,好像有說不完的話和表達不完的激情,從話語之中筆者可以感受到他對核雕的熱愛。
“雕刻橄欖核并不簡單,必須要對所雕作品的文化內涵有深刻了解。”為提升雕刻水平,李楊專門購買了中國古文化書籍,對各個歷史時期的工藝品流派進行了系統的學習,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筆者注意到,經李楊手雕刻出來的羅漢像,表情逼真細膩,個個形態不同,連發線、皺紋等細微之處,都線條流暢、動靜結合,有獨特韻味。
為了追求藝術靈感上的突破,李楊經常利用集中修施工間隙、公休時間,奔赴核雕發源地浙江舟山觀摩取經。他說:“每次一待就是一個多星期,幾乎是逢核雕店必進,逢大師就請教,主要是感受蘇派雕刻的藝術神韻。”
李楊告訴我們,三年前他還專門花重金量身定做了一套純手工打造的核雕刀具,因為在創作過程中,一套得心應手的工具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充分發揮匠人技巧,使行刀運鑿流暢灑脫,呈現出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
修身養性樂其中
談起核雕,李楊總有說不完的話題。“核雕是一門減法藝術,要經歷選料、構圖、打型、細雕、磨磋等十余道工序,工藝繁瑣,做工考究。”李陽告訴筆者,由于集中修期間施工繁忙,雕刻起來不能全身心投入,只有趕上休假才能在家閉關鉆研。
“核雕使用較多的是烏欖核,因為本地沒有好的貨源,我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去外地‘淘寶’。”李楊說。
李楊還介紹,挑選適合的原材料對核雕來說尤為重要,在保證外觀完好、形象圓潤的基礎上,還要根據自己的創作方向挑選尺寸不同的橄欖核。李楊多次告訴筆者,“原材料必須親手挑癬親自把玩”,每一件作品的原材料都要經過自己挑眩
筆者了解到,李楊的每一件作品從選材構圖到雕刻成型,至少需要半個月以上的時間。筆者簡單統計了一下,十幾年來經李楊之手也雕刻出數百件作品,如果按市場價計算,李楊應該掙了不少錢。但李楊直言這些作品他一件都沒有賣,全部送給了親朋好友。他說:“核雕是一種藝術體驗,如果拿去賣錢就變了味。”
事業的峰巒上,有汗水在飛淌;藝術的天堂里,有樂趣在滋養。幾番深談,我們被李楊潛在的藝術魅力所折服。對于他而言,核雕已然成為一種享受。古人云:“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軍人出身的李楊經常把自己崗位成長比做核雕過程,堅持干一行就愛一行,憑借著過硬的業務技能,他多次在段技能比武上嶄露頭角。
如今,李楊不斷嘗試用核雕手法來表現鐵路工作。在他的案頭,能看到許多手繪的鐵路元素圖案、一件件鐵路元素的半成品。李楊告訴筆者:“接下來,我計劃雕刻一組內容為大型養路機械設備的作品,準備在年底段職工藝術節上展出,也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讓更多人了解核雕這門久經傳承的古老技藝。”
本文圖片由梁展提供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本站觀點。所轉載內容之原創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
鐵路資訊
- 農歷小年車票開售 鐵路春運售票超1億張08:09
- 這一年,你的平安有鐵路人在守護08:09
- 京張“四電”通過初驗08:08
- 鐵路新裝備拉動“公轉鐵”08:07
- 推進安全生產整治有新招08:06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